1950年世界杯_中国队如何进世界杯 - mbkbl.com

1950年世界杯_中国队如何进世界杯 - mbkbl.com

shape
  • Home
  • 奥运会世界杯
  • 浅谈中医“瘟疫抗击史”,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? 新冠病毒的侵袭,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。从中医角度来讲,新冠病毒、SARS、甲流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。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...

浅谈中医“瘟疫抗击史”,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? 新冠病毒的侵袭,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。从中医角度来讲,新冠病毒、SARS、甲流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。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...

  • 2025-05-18 13:59:15
  • admin
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好h学习天t向上,(https://xueqiu.com/4828893110/216026648)

新冠病毒的侵袭,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。从中医角度来讲,新冠病毒、SARS、甲流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。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造成的大流行急性烈性传染病。关于瘟疫,我国早有记载,最早可见《素问·本病论》:“民病温疫早发,咽嗌乃干,四肢满,肢节皆痛。”

我国历史上,天花、霍乱、鼠疫等反复流行,据不完全统计,仅明清两代就有367次瘟疫流行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
那么,当瘟疫在古代流行时,我国人民都是如何抗疫的呢?

在中国古代期间,疫情流行有三次高峰,分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、宋金元时期、明清时期。下面我们来看下各个时期的瘟疫具体情况是怎样的。

第一次高峰: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

此时我国处于战乱阶段,一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当时爆发开来,这种疾病又称“战争热”、“饥荒热”,据记载,当时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”,人们生活痛苦不堪。面对如此惨状,医圣张仲景创作了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《伤寒论》,从此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。

第二次高峰:宋金元时期

这一时期依然战乱频繁,人们生活贫困不堪,疾病流行。当时的流行病主要以伤寒、白喉、麻疹、结核为主,金元四大家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,即刘完素的火热说、张从正的攻邪说、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。

其中,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,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,固此称之为寒凉派;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,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、吐、下三法,世称攻下派;李杲认为“人以胃气为本”,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,因而称之为“补土派”;朱震亨善用“滋阴降火”的治则,世称“养阴派”。

金元四大家的诞生,标志着中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,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第三次高峰:明清时期

明清时期,天花、鼠疫、霍乱、性病在全世界流行,明人吴又可作《瘟疫论》,认为疫病由戾气引起,能从口鼻而入,并明确提出“客邪贵乎早逐”,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的思想。

到了清朝,名医叶天士所取得的成就,则更是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。他作的《温热论治》,指出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”观点;参与撰写的《温病条辨》更是集温病学说之大成。

古代人是如何抗疫的?

除了著书指导治疗外,古代人在疫情预防上也是非常有经验的,比如:

1、隔离预防制度

我们都知道,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染途径是控制疫病流行的先决条件。其实,早在我国西汉时期,就已经建立起了隔离预防制度。元始二年(公元2年)郡国大旱,蝗。平帝诏“民疾疫者,舍空邸第,为置医药”。意思是说,对于染上疫病的民众,空出房舍,建立隔离场所,为他们医治,给他们提供药物。而在之后朝代的疫情爆发中,中医也均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,检疫措施也一直沿用至今。

2、重视卫生

清·刘奎的《松峰说疫》记载,“凡瘟疫之流行,皆有秽恶之气。”中医非常注重环境卫生、个人卫生,以及饮食卫生,认为内外整洁可驱散污秽之气,并能起到防止生病的作用。为了保持环境的卫生,古代人们会用雄黄、雌黄、朱砂等消毒药制成方剂,对房屋进行烧熏消毒。《本草纲目》等书中多处记载,凡疫气流行,可于房内用苍术、艾叶、白芷、丁香、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。

3、药物预防

中医的药物预防不仅仅是针对病源采取祛邪的方法治疗,而是强调重在扶正预防。具体用药有口服药、药酒等,人们会将中药材磨制成粉状,涂擦全身以预防疾病,而且还有“悬挂、佩带、烧熏药物避疫”的做法。

总而言之,自古以来瘟疫一直都在侵犯着人类的健康,但尽管频频遭受威胁,中医一直都在努力“抗战”,为现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,尽管如今不少人会说中医是伪科学,但一次次的实践证明,中医抗疫是值得肯定的,特别在此次新冠病毒的抗战中,中医更是彰显了它的特色优势,承担着呵护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使命!

Previous Post
日元 自 人民币
Copyright © 2088 1950年世界杯_中国队如何进世界杯 - mbkb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